周恩来侄孙女、侄孙讲西花厅的家规
 
发布时间: 2013-05-06 浏览次数: 24

周恩来的10条家规:
    一、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,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。
    二、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,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,住宿费由他支付。
    三、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,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,没工作的由他代付。
    四、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,不得享用招待券。
    五、不许请客送礼。
    六、不许动用公车。
    七、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,不要别人代劳,自我服务。
    八、生活要艰苦朴素。
    九、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,不要炫耀自己。
    十、不谋私利,不搞特殊化。

    “为政之要,曰公与清;成家之道,曰俭与勤”。爷爷周恩来对亲戚晚辈关爱适度,但是绝不娇宠溺爱。家风如潺潺流水,清澈透明。
    爷爷是个很重感情的人。说起周家往事,总是一往情深。父母说在三年困难时期,爷爷奶奶节衣缩食,帮助家人渡过难关。但是,爷爷重感情更重党性。严格要求对亲属不能搞特殊化。家规第一条是:“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。”1970年夏,父亲从广州军区调到湖南一个基层武装部工作,爷爷奶奶知道后说:“好嘛,从大机关到基层,离老百姓越近越好,越能帮他们解决困难。”可4年后,父亲却冲了“红线”。那是1974年秋,父亲得知爷爷病情后,坐卧不安!他没有按照家规请示爷爷奶奶,就从湖南匆匆赶去北京西花厅。当时,爷爷病情变化已住进医院。请假探望生病的亲人,这看来合情合理。但是,奶奶邓颖超认为不行!她神情严肃地说:“三保(父亲乳名)大小是个武装部领导,说走就走,革命工作放哪去了?再说来西花厅,总得打个招呼嘛!”从此,父亲引为鉴戒。 1976年1月8日下午四点,父亲和几兄妹分别收到奶奶从北京发来的电报:“听消息后不到京,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,化悲痛为力量。”父亲和我们关着门号啕大哭!一看“听消息后不到京”几个字铁板带钉,只能坚守岗位,不越雷池一步。
    爷爷奶奶教育后辈做到公私分明、秋毫不犯。1974年,北京大雪,天寒地冻。奶奶让秘书送来一件六成新的军大衣和几尺布票,供母亲和小弟御寒。11月中旬,母亲穿着这件军大衣回到湖南。但是,不到一个月,母亲收到奶奶的来信,上面说:“你穿的这件旧军大衣,过去是借的,我已给交付了20元,你就可以安心地穿了。”信中附来一张警卫团后勤处盖章的20元收据。
    在工作上,爷爷的亲属没有一个人受过特殊的照顾。伯伯周保昌是一位铁路工人,叔叔周保章参军转业当了一名工人,姑姑保庄是铁路普通干部,父亲周保常在省委纪检委工作,他坦然地说:这辈子我“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三个孩子,四间房子”足已。
    白菜豆腐一清二白。亲属不能打着总理的旗号请求特殊照顾,不能随便坐他的公车,不能白拿公家的东西。在当兵、读大学、留北京工作、解决夫妻分居等问题上,周家全都“不通融”。 
    有一天,爷爷与奶奶外出,晚上,来京探望他们的两位晚辈要去工人俱乐部看戏。当时已经7点多钟,一位秘书就叫司机开车送他们去。事后爷爷批评说:“这是搞特殊化!破坏了家规。晚到几分钟,少看一段有什么了不起!”接着交代秘书:“记上账,今晚用车交双倍车费,扣我工资。”
    1978年恢复高考后,当知青的我(周晓瑾)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。当我兴高采烈跑到西花厅找奶奶时,奶奶给我一个“闭门羹”,还约法三章,不能想奶奶就往西花厅跑,不能炫耀和她的亲属关系……担心我被“照顾”,占了农民或工人孩子的“指标”,她特别派秘书赵炜查过我的高考档案。直到确认我“是自己考来的”,她才肯在西花厅见我。那时我正长身体,每次去看奶奶,常想能改善伙食。然而,事与愿违,奶奶会让我吃水果和零食,却含蓄地不留我吃饭。开始我弄不明白。后来听赵炜阿姨和高振普叔叔说,奶奶粮票和工资是定量的,虽然一个人,还得照顾身边的工作人员,他们有的家乡在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农村,家里遇灾或别的什么困难,奶奶总是拿出钱和粮票补助他们。周家亲戚百来号人,谁都在西花厅赶饭,奶奶哪受得了?我听后感到一阵阵心酸……
    1992年7月11日奶奶不幸逝世。16日晚,我们含泪默默地为奶奶守灵。那晚,7点多钟,西花厅的灯亮了起来,我们多么想再陪奶奶一会啊!这时,一位两鬓斑白的厨师来了!他端来一碗碗面,热乎乎的,送到每位亲戚手上。我颤颤地捧在手上,见面上有一个荷包蛋、一块火腿片、三片青瓜。这是我在西花厅唯一的一顿饭,也是最后的一顿饭啊!著名作家梁衡在《大有大无周恩来》中说:“权用于私,权大一分就私大一丈,失之毫厘差之千里。做无私的战士易,做无私的官难,做无私的大官更难。……而总理的可贵正是党而不私。” (作者:周晓瑾 周伟兵,系周恩来侄孙女、侄孙)